為了深入貫徹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和《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號)的精神,積極落實國家和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上海市教育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內容🐇,有效推進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實施🦍🤚🏽,結合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實際,特製訂《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
一、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已經正式起步🌒,初步解決了有無的問題,正處於努力向公辦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均水平積極靠攏的階段🕵🏿,但是與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當前,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的全面推進🧔🏻,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新高潮和新機遇已經到來。
根據2012年針對上海市19所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的調研情況,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仍然普遍處於較低水平。
(一)基礎設施狀況距離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領域,本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在信息化設備擁有水平、校園網建設與應用水平、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著基礎薄弱、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納入固定資產範圍的服務器🫷🏽🌐、存儲器、網絡交換機和安全設備數量較低,部分學校甚至未予配備✪;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百名學生平均配備教學用計算機的數量不足31臺🚵🏽♀️,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百名學生平均配備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的座位數僅有93座🕊;個別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進行必要的校園網建設🏃♂️,校際之間網絡信息點的分布差異高達十倍以上,三分之一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開通教育網的出口😍;近四分之一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配置病毒防治軟件或系統🐞🚚,三分之二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配置網絡運行故障監測系統和入侵監測系統🐕🦺。
(二)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沒有體現共建共享理念
教學資源建設及其應用領域🦶🏽🏋🏿,本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在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建設和應用、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科研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政務信息資源與基礎數據的建設和應用等方面普遍存在著重復建設率高👩🏿🌾、共享利用率低的問題。圖書館電子資源的配備率不足三分之一,近六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年均購置經費未超過5萬元;近六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建立全校統一的教學資源庫;沒有一所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擁有統一的支持科研項目的專業工具軟件;三分之一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進行政務信息的電子化信息公開,有一半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構建基礎數據庫及配套的統計和應用系統。
(三)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應用系統建設及其應用領域,本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在信息化基礎應用、教學信息化、實訓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普遍存在著頂層設計缺失、規劃與實施兩張皮的問題。近四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開通電子郵件系統🏋️,近九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提供統一的網絡個人空間,僅兩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采用了視頻會議系統;僅三所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建立了校園公共數據庫或數據交換系統,近八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開通統一的身份識別和認證管理;有一半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設立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六成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建立網絡考試平臺或系統👉🏽;七成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采用軟件對實訓教學過程進行管理和輔助📫💁🏼,六成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建立校內統一信息門戶。
(四)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的標準規範難以保障
管理體製及運行機製領域,本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在標準規範建設與應用情況、信息化製度保障、人員信息化技能保證🎧、信息化運行維護服務管理👊🏼、信息化組織保障等方面普遍存在著體製機製不完善、管理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尚有兩成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不依據國家頒布或教育部發布的標準或規範進行信息化建設👨🏿⚖️;只有一所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將部門信息化應用水平納入績效考核範圍🧖🏿♀️;只有一所民辦高等教育學校近三年的年均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在500萬元以上🤦🏼♀️,只有兩所民辦高等教育學校近三年的年均信息化運維費在50萬元以上;近六成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未對教職工進行定期的信息化培訓🧎➡️,四分之三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技術專業教師未超過25人🍔,八成以上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化管理部門規模未達到10人。
二、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根據《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有序發展多層次、有特色的民辦高等學校”和“支持若幹示範性民辦高等學校建設”的要求,合理推動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整體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夯實基礎、充實應用、深化服務🖲、有效管理”為原則↖️,深入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民辦高等教育教學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民辦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整體部署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內涵發展和根本任務,積極構築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學習環境。
夯實基礎👨🏻🍼🦉:充分利用上海教育城域網提升項目,努力改造校園內部信息化基礎📝,構築高速可靠、安全綠色🤽🏼♀️、開放共享🧑🏻💻、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環境,實現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寬帶網絡“校校通”。
充實應用🧖♂️:以應用需求為驅動✣,推進民辦高等教育模式的深入改革,充分利用公辦高校和社會的資源☝🏿,將教育信息化與學校內涵發展和教育教學需求有效銜接🪞,實現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學習環境“路路通”🪡。
深化服務👩🏻⚖️: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充分積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力量的數據源🖕🏻,構築便捷靈活、泛在共享🖕🏿🕵️♀️、協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形成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共享服務“人人通”。
有效管理:統籌整體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展重點,堅持分類指導,鼓勵形成特色💦,有效融合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管理平臺,體現實績成效🧑🏼,形成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科學管理“事事通”。
(二)建設目標
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建立健全民辦教育綜合管理與服務體系”的要求,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將爭取到2015年底,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基本實現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構築🦚,基本實現符合教育教學需求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基本形成符合泛在、共享理念的信息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三、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上海市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務是:均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規模,有效銜接市級教育數據中心雲服務平臺👮🏿;優化網絡資源和學習環境應用建設,實現教學🧐、實訓和管理的資源共享;頂層設計民辦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統籌構築“人、財、物”的信息化🎳;有效對接社會及職能部門的信息化平臺,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教育質量水平。
(一)寬帶網絡“校校通”
系統規劃民辦高等教育學校融入上海教育城域網的整體架構和模式,加快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無線網絡建設🌮👨🏽⚖️,構築高速可靠、綠色安全👨🏿💼、開放共享、持續發展的信息化環境。
到2015年底,民辦高等教育學校與上海教育城域網具有萬兆接入能力🏄🏽,校內實現光纜互通,且主幹帶寬具備萬兆連通能力🧝🏿♀️,教學場所與行政場所無線局域網(WLAN)全覆蓋𓀜。
(二)學習環境“路路通”
統籌編製具備開放、共享😆、互動特質的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標準🕦,圍繞資源的共享需求探索平滑擴充與銜接模式🏭,結合應用的普及需求探索內涵發展與融合方式,輔助推進民辦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訓改革🕵🏿♀️。
到2015年底👚,形成一整套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標準,90%以上的教學環節能夠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或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開展,有效銜接上海高校課程資源跨校共享平臺。
(三)共享服務“人人通”
統一建立民辦高等教育信息發布門戶👈,全面融入上海教育統一身份認證體系🕵️,通過規範和整合民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務和信息化培訓🚥,為全市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師生提供各類專屬的信息服務⛩。
到2015年底👎🏽,完成民辦高等教育基礎數據庫和應用信息庫的建設,將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師生全部納入上海教育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並依托“強師工程”的培育👹,全面提升各類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四)科學管理“事事通”
全面梳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民辦教育處的管理職能,將行政管理與對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監管和民辦教育的指導進行有效對接,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科學化水平🐵,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管理平臺的有效融合。
到2015年底,初步完成“上海民辦教育信息化公共管理服務平臺”的設計,進一步完善民辦教育許可證管理的信息化🕵🏽♀️,基本實現專職教師👨🏼🎓、財務監督👵🏼、專項扶持等“人、財、物”的管理信息化。
四、重點示範項目
(一)基礎設施建設達標工程
1.建設目標
實現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萬兆帶寬接入,完成符合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要求的校園網絡建設💆🏽♀️👂🏻。
2.建設內容
依托上海教育城域網提升項目🚊,將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融入上海教育城域網的整體架構,使之具備萬兆接入能力。
全面開展校園網絡基礎設施達標工程。建設或改造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校園內部信息化基礎,實現光纜互通🧑🏻🔬、主幹帶寬不低於千兆🏂;教學場所🖖🏻、實訓場所與行政場所實現網絡信息點和無線局域網(WLAN)的全覆蓋;服務器、存儲器、網絡交換機和安全設備(含軟件)的配備結構和數量合理有效。
(二)教學應用環境搭建工程
1.建設目標
實現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標準化建設,提高民辦高等教育教學環節引入信息技術的比例,銜接好上海高校課程資源跨校共享平臺的資源🎈🥩。
2.建設內容
依托“上海民辦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課題小組🤙🏽,編製完成具備開放、共享、互動特質的民辦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標準,並有效指導“十二五”期間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應用環境”建設🪄。
積極開展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基於信息化教學應用環境的學習方式變革項目”🖖🏿,依托“強師工程”培訓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創設新型的教與學模式,打造“數字課堂⛺️、有效課堂”和雲教育互動學習平臺,構築基於視頻傳輸、混合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創新實驗實訓平臺,提高新模式、新平臺在教育教學環節中應用率和有效性。
探索開展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校校企協同教學資源應用項目”🚵🏽,以拆除資源應用中的“四堵墻”(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科研、學院與專業🪒🧑🏻🌾、教與學之間的墻)為目標,摸索資源應用“破墻開源”所涉及的體製與機製配套建設方案🪗🚳,努力成為上海高校課程資源跨校共享平臺的建設者和享用者💕,為創造“教師總在我身邊”的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做支撐。
(三)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工程
1.建設目標
建設民辦高等教育基礎數據庫和應用信息庫,建立民辦高等教育統一的信息發布門戶,實現上海教育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的全覆蓋。
2.建設內容
結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礎代碼’等七個教育信息化行業標準”來實現民辦高等教育基礎數據庫和應用信息庫的建設,引導民辦教育相關的公共數據平臺的構建👫🍽,通過對內的數據標準構建、對外的相關數據抽取(數據接口)🧑🏻🦳,真正實現數據共享化。
建立民辦高等教育統一的信息發布門戶👷🏼,規範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公共信息發布,並與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網站群管理系統相結合,起到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和引導作用🐷,建立明確的公信力。
參照跨校身份認證系統說明草案、跨校身份認證用戶屬性草案、跨校身份認證屬性規範草案、跨校身份認證訪問統計方案草案和聯盟草案等文檔,將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全體師生納入“上海教育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的覆蓋範圍🦚。
(四)科學監督管理融合工程
1.建設目標
頂層設計“上海民辦教育信息化公共管理服務平臺”,完善民辦教育許可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基本實現民辦教育在“人🏂🏻、財🥘、物”等多方面的綜合管理信息化。
2.建設內容
依托“上海民辦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課題小組👨🏿💼🏄🏼,頂層設計“上海民辦教育信息化公共管理服務平臺”的基本框架與內容👩👦👦,有效指導“十二五”期間民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設。
進一步完善民辦教育許可證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提升此項工作的服務領域和管理水平🛃,努力為“全國民辦教育管理的網絡平臺”定位提供可靠、優質、便捷的支撐。
積極開展“民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提升與融合”項目,著力推動民辦學校財務監督和管理系統🧜🏽♂️、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專職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專項資金扶持項目管理系統等“人⚠️、財™️、物”的管理信息化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完善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信息化組織建設,明確相應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門的職能定位,建立上海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分會)和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協作組,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和統籌規劃,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和協作組的作用,實行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
(二)製度保障
完善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政府信息化專項的管理製度及信息化工作績效評價製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和平臺👨🏻💻,把教育信息化專項督導和標準化評審有機整合🤫,提升督導評估效能👊🏿,把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納入年檢評估範圍,促進民辦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人員保障
根據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規模,明確教育信息化隊伍的配備標準、崗位設定和職稱序列👩🏻🦲,依托“強師工程”的推進▫️,建立多層次、多形式、重實效的信息化人才培養製度,保證教育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積極實施教育信息化發展軟課題研究👩🏻🚀,建立起一支經驗豐富、高素質🤛🏽、人員相對穩定的技術隊伍,實現服務與保障機製。
(四)經費保障
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要進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的運行維護經費🈲,合理確定並逐步提高應用系統和資源開發的投入比重,持續發展。除了確保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政府信息化專項的投入外,要采用多種資金籌措方式,引入競爭機製,鼓勵企業投入,加快民辦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
(五)技術保障
依托上海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分會)和上海民辦高等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協作組🏊🏽♂️,建立民辦教育信息化技術研發體系,強化民辦教育信息化的產業支撐,規範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安全技術防範🚕,保障管理、教學和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證民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科學發展。
- 上一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印發《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政府信息公開與網站建設工作要點》的通知
- 下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